第一条 本标准以遥控航空模型的相关理论和基本飞行与特技飞行为基础,对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及技能进行测评。
第二条 本标准以遥控类航空模型的基础类型分为:遥控固定翼模型(代码:A类)、遥控直升机模型(代码:C类)及遥控多旋翼飞行器模型(代码:X类)三个类别。各类考核分别执行各自的技术等级标准。
第三条 A类、C类及X类技术等级均分为八级、七级、六级、五级、四级、三级、二级、一级、特级,共九个级别,八级最低,特级最高。(八级、七级、六级为初级;五级、四级、三级为中级;二级、一级、特级为高级。X类暂不设二级、一级和特级。)
第四条 申请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技术等级的人员(以下简称申请人)应参加相应级别的理论考试和现场飞行考核。
第五条 理论考试达到相应级别满分80%以上的申请人,方准许进行现场飞行考核。
现场飞行考核中,申请人必须独立完成飞行考核的规定动作。初级考核时间为3分钟,中级和高级考核为4-8分钟,随比赛进行的考核同比赛时间。(以上均包括起飞和着陆。)现场飞行考核须有三名委任技术代表参加。初级和中级考核中达到满分60%以上且没有单一低于5分的动作为达标;高级考核中达到满分75%以上且没有单一低于6分的动作为达标。现场飞行考核进行两轮,一轮达标即通过考核。
在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批准的、满足考核条件的各项正式比赛中的考核达标者也可申请相应等级。
第六条 用于参加考核的模型须符合以下技术要求:
A类(固定翼):用于参加初级考核的模型没有限制;用于参加中级考核的模型翼展须大于1200毫米(含);用于参加高级考核的模型翼展双翼机须大于1700毫米(含),单翼机须大于1800毫米(含)。
C类(直升机):用于参加初级考核的模型没有限制;用于参加中级考核的模型旋翼直径须大于700毫米(含);用于参加高级考核的模型旋翼直径须大于1200毫米(含)。
X类(多旋翼飞行器):用于参加初级考核的模型没有限制;用于参加中级考核的多轴飞行器模型,轴距须大于400毫米(含)。允许使用多旋翼模型自身的稳定装置;禁止使用利用外部参照信息的自动控制装置;禁止预先设置程序的飞行。
其它须符合航空模型最新竞赛规则总则中的相关规定。
第七条 所有技术等级同时适用具有相似难度的其它遥控航空模型项目。
第八条 A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
一、初级:
(一)固定翼八级
- 能够独立安全完成模型的起飞和着陆,降落在指定区域内(50米×50米)。
(二)固定翼七级
- 起飞
- 矩形航线飞两圈
- 降落在指定区域内(50米×50米)
(三)固定翼六级
- 起飞
- 水平八字飞行
- 矩形航线飞行两圈
- 降落在指定区域内(50米×50米)
二、中级:
(一)固定翼五级
- 起飞
- 逆风直线
- 顺风直线
- 内筋斗两个
- 水平8字
- 着陆航线
(二)固定翼四级
- 起飞
- 因麦曼
- 内筋斗三个
- 倒飞直线
- 礼帽
- 横滚一周
- 眼镜蛇横滚
- 着陆航线
(三)固定翼三级
- 正方筋斗
- 1/2倒古巴8字
- 双因麦曼
- 失速倒转
- 三角筋斗
- 半滚驼峰
- 慢滚
- 1/2古巴8字
- 垂直上升横滚
- 半滚半方筋斗
- 四位横滚
三、高级:
(一)固定翼二级
- 正方筋斗
- 1/2倒古巴8字
- 双因麦曼
- 失速倒转
- 三角筋斗
- 半滚驼峰
- 慢滚
- 1/2古巴8字
- 垂直上升横滚
- 半滚半方筋斗
- 四位横滚
- 带滚失速倒转
- 快滚筋斗
(二)固定翼一级
- 双叶带一周滚
- 失速倒转带滚
- 双向多位滚
- 半方筋斗带双向滚
- 倒三角筋斗带滚
- 半外筋斗带一周滚
- 45度上升带快滚
- 倒礼帽带滚
- 双向2½圈螺旋
- 驼峰带滚
- 古巴“8”字顶部带横滚
- 1/2筋斗
- 方筋斗带滚
- “9”字带滚
- 连续反向滚
- 半方斜筋斗带滚
- “Z”字带滚
(三)固定翼特级
- 驼峰带滚
- 半方筋斗带双向滚
- 内筋斗带反向滚
- “6”字失速倒转带滚
- 侧飞双向快滚
- 鲨鱼鳍带滚
- 水平8字带滚转
- 驼峰带滚
- 45度上升双向滚
- 倒礼帽带滚
- 半筋斗接螺旋
- 上升倒转带滚
- 侧飞筋斗顶部带一周滚
- 半倒古巴8字
- 三角筋斗带滚
- 半滚半筋斗
- 45°下降带反向滚
第九条 C 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
一、初级:
(一)直升机八级
- 垂直上升
- 目视高度悬停飞行(不少于5秒)
- 垂直下降着陆
- 整个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
(二)直升机七级
- 垂直上升
- 目视高度悬停飞行(不少于5秒)
- 四位悬停
- 垂直下降着陆
- 整个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
(三)直升机六级
- 垂直上升
- 四位悬停
- 自转一周(不少于4秒)
- 垂直矩形
- 垂直下降着陆
- 除垂直矩形外,整个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
二、中级:
(一)直升机五级
- 倒垂直三角形
- 机头向内水平盘旋一周
- 水平8字飞行
- 十米高度水平直线飞行(不少于5秒)
- 45°下降着陆
(二)直升机四级
- 垂直矩形带180度自转
- 机头向外盘旋一周
- 迎风直线飞行
- 顺风直线飞行
- 45°下降着陆
(三)直升机三级
- 四位悬停
- 垂直三角形带180度自转
- 正筋斗
- 水平横滚
- 半滚失速倒转
- 45°自旋着陆
三、高级:
(一)直升机二级
- 菱形
- 倒三角形
- 双向横滚
- 双半滚失速倒转
- 古巴8字
- 后退空翻
- 自旋着陆带180度转弯
(二)直升机一级
- “M”字带自转
- 自转半圆弧线
- 钻石-3
- 古巴8字
- “U”形
- 半滚空翻“眼镜蛇”
- 蜡烛
- 双向2位横滚
- 内筋斗带自转
- 自旋着陆
(三)直升机特级
- 圆周带一周自转
- 倒三角-2
- 椭圆-1
- 古巴8字带空翻
- “U”形
- 眼镜蛇
- 半滚筋斗两个
- 横滚带空翻
- 垂直上升空翻
- “S”形自旋着陆
第十条 X 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
一、初级:
(一)多旋翼飞行器八级:
- 垂直上升
- 目视高度悬停飞行(不少于5秒)
- 垂直下降着陆
- 整个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
(二)多旋翼飞行器七级
- 目视高度悬停飞行(不少于10秒)
- 四位悬停
- 垂直下降着陆
- 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
(三)多旋翼飞行器六级
- 四位悬停
- 自转一周(不少于4秒)
- 垂直矩形
- 垂直下降着陆
- 飞行过程中模型不能超出2米圈(垂直矩形除外)
二、中级
(一)多旋翼飞行器五级
- 倒垂直三角形
- 机头向内水平盘旋一周
- 水平8字飞行
- 十米高度水平直线飞行(5秒内飞行距离不少于50米)
- 45°下降着陆
(二)多旋翼飞行器四级
- 垂直矩形带180度自转
- 机头向外盘旋一周
- 迎风直线飞行(不少于100米)
- 顺风直线飞行(不少于100米)
- 45°下降着陆
(三)多旋翼飞行器三级
- 菱形(带转)
- M字(带转)
- 正筋斗
- 横滚一周
- 圆周带一周自转:模型垂直上升至起降区上空2米悬停,开始做直径5米的垂直圆周,同时做一周自转,在圆周结束的同时完成一周自转。
- 螺旋上升(两圈):模型水平直线进入小半径盘旋上升两圈改为水平直线飞行。
- 急停着陆:模型在水平直线飞行中急停,垂直下降定点着陆;进入高度不低于5米,下降过程中偏移不大于2米。
第十一条 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理论考核大纲
一、航空模型基础知识(一)
适用于八级、七级、六级申请者:
(一)航空模型简介
(二)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安全常识
二、航空模型基础知识(二)
适用于五级、四级、三级申请者:
- 航空模型运动发展
- 航空模型简单空气动力原理及结构与工艺知识
- 通用模型用遥控设备常识
- 遥控模型飞行安全常识
三、航空模型基础知识(三)
适用于二级、一级、特级申请者:
- 航空模型空气动力学原理
- 通用模型用遥控设备的使用与维护
- 模型用电动机、内燃机及涡喷发动机工作原理
- 遥控航空模型飞行航线及动作的评判标准
- 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安全规定
注:各级动作具体要求请参看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每年公布的《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竞赛规则》中有关章节
本标准解释权属中国航空运动协会
附件:1.A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2.C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3.X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附件1:A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- 固定翼八级
起飞、着陆
- 固定翼七级
起飞、矩形航线、着陆
- 固定翼六级
起飞 水平八字
矩形航线、着陆
- 固定翼五级
- 固定翼四级
固定翼三级
- 固定翼二级
固定翼一级
- 固定翼特级
附件2:C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- 直升机八级
垂直上升、下降
- 直升机七级
悬停 四位悬停
- 直升机六级
四位悬停 自转一周
垂直矩形
- 直升机五级
- 直升机四级
- 直升机三级
- 直升机二级
- 直升机一级动作示意图:
- 直升机特级动作示意图:
附件3:X类技术等级飞行考核动作要求示意图
注:X类(多旋翼飞行器)暂不设二级、一级和特级三个等级。
- 多旋翼飞行器八级
垂直上升、悬停、垂直下降
- 多旋翼飞行器七级
悬停 四位悬停
- 多旋翼飞行器六级
- 多旋翼飞行器五级
- 多旋翼飞行器四级
- 多旋翼飞行器三级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评论